也就是說,武漢肺炎未來可能會像流感一樣,成為季節性流行病。
三位創辦人清一色理工出身,懂技術、擅長數位媒材應用整合,經手過表演藝術、品牌行銷、到展場活動等各式各樣的案子之後,曾煒傑和夥伴們更加確定數位工具的可塑性千變萬化,可以放進任何領域創造出人意料的化學反應。覆天蓋地的文字彈幕對應歌者的情感喃唱,以及聲音視覺化的情感延伸,強烈又觸動地籠罩觀眾的情緒感知,成為現場觀眾獨有的數位體驗。
」就是這個前所未有的「孤獨感」,讓曾煒傑興奮不已。Photo Credit: 曾煒傑提供 《永恆的直線》透過舞者帶動,讓煙成為表演的一部份。服務情緒,用科技創造極致藝術體驗 叁式參與過的專案與作品橫跨商業和藝術,類型相當多元,但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整合運用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全新互動體驗,也就是「數位體驗」。比起個人表現,叁式更在乎團隊合作,身為公司總監,曾煒傑是名義上的代表人,但他卻鮮少單獨走到幕前,作品也總是以「叁式Ultra Combos」掛名,「因為每件作品都是集結眾人的力量,彼此互補互助而成。由捷安特所設立,即將在2020年暑假開幕「自行車文化探索館」,是叁式在商業合作上的一次最新嘗試。
」叁式的公司治理同樣講求理性、科學,沒有硬性規定的上下班時間,一切專案與財務資訊透明公開,身為總監的曾煒傑尤其鼓勵夥伴主動爭取有興趣的專案,使團隊更容易發揮所長。服務溝通,用藝術厚實品牌行銷 兼具理性與感性、嫻熟科技與藝術的叁式,不只將科學導入藝術之中,也同時將藝術的美感輸出到商業個案上。她形容匯價走勢猶如心電圖,時上時落,令她十分緊張。
她沒有炫耀自己是名牌大學生,反而講出許多鮮為人知的掙扎,不如外人想像中風光。那時是她爸駕車載她從德國來到英國,車上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,就是她的英國文學書籍。她說到2016年英國脫歐的一天,她人在英國,雖身為歐洲人,卻深感快慰,因為這代表英鎊大跌,她終於可以償還這麼多年為在英讀書所借的貸款。這位英國文學學者也憶起十多年前來英升學時的二三事。
她形容住在這些冬天時冰冷的房子,有如露營一般。」她說脫歐公投勝出後,不時遇到英國人對她道歉,說英國應留在歐盟。
本文獲授權轉載,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,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。她說到當初來英時一心仰慕牛劍的名氣,沒想過現實是很多學生都負債累累。她說,在牛津的咖啡店,時見到一些修讀英國文學的大學生在替來光顧的顧客做三文治,而這些顧客同樣是當地的英國文學大學生。而妮莉則從德國人的角度看英國,而且她居英多年,對英國民族性有獨特了解。
因為香港文化深受英國影響,對英國人有其一套體驗和看法。而留德的港人更有另一歐洲文化的洗禮,看事物的角度一定更深入。Photo Credit: Kiepenheuer & Witsch 這書名叫《親愛的牛津劍橋——給英格蘭的情書》(Dear Oxbridge: Liebesbrief an England),作者叫妮莉 (Nele Pollatschek),是位剛從牛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畢業的德國女生。我想,妮莉應該會想與香港人交流,因為這個東方都會與英國有密切淵源。
她只好急忙問其他的司機,可否找換她身上的一張五歐元鈔票。妮莉說這令她想起英國小說《無名的裘德》 (Jude the Obscure),主角一心想考進名牌大學,成為上流社會一分子,最後卻精神崩潰。
香港人最幸運之處,就是得到中英文化的精髓。她也說到劍橋宿舍的暖氣不足,假如她要給年少的自己一個提議,就是來英前預備好禦寒衣物。
有本藍色封面的德文書吸引了我的注意,於是我坐下靜讀了一會。當英鎊上升,就表示她要自付更多的金錢和貸款,來補貼學費和生活費。昨晚(編按:作者寫於7月12日)與一些香港朋友見面,之前逛了一陣子書局。後來有很多書她都沒有打開過,因為圖書館很方便,她也用不著自己帶來的珍藏。這位曾在牛劍和海德堡三大名大學讀書的女生,說到她在牛劍遇過很多的學生,其實都進錯了校,性格和能力根本不適合這些名校。妮莉說到在英生活多年,除了讀書外,每天常常做的,就是上網檢查英鎊對歐元的匯價。
畢業後回德工作,現在電台主持文化節目。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This is what a 30 year old doctor of philosophy looks like. (Yes that is settlers. I passed my viva and then I got longest road, while discussing the various merits of all Star Trek shows, cause thats the kind of badass I am. Not in frame: sushi and lovely, lovely friends) A post shared by Nele Pollatschek (@nele.pollatschek) on Nov 30, 2018 at 5:59am PST 妮莉憶起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後,她有次到停車場泊車,卻沒有英鎊零錢在身。
因為即使有德國的獎學金資助,但她收到的是歐元。她現年32歲,留英十年,在當地由學士讀到博士
因為即使有德國的獎學金資助,但她收到的是歐元。香港人最幸運之處,就是得到中英文化的精髓。
她說,在牛津的咖啡店,時見到一些修讀英國文學的大學生在替來光顧的顧客做三文治,而這些顧客同樣是當地的英國文學大學生。她也說到劍橋宿舍的暖氣不足,假如她要給年少的自己一個提議,就是來英前預備好禦寒衣物。而留德的港人更有另一歐洲文化的洗禮,看事物的角度一定更深入。畢業後回德工作,現在電台主持文化節目。
她只好急忙問其他的司機,可否找換她身上的一張五歐元鈔票。而妮莉則從德國人的角度看英國,而且她居英多年,對英國民族性有獨特了解。
昨晚(編按:作者寫於7月12日)與一些香港朋友見面,之前逛了一陣子書局。Photo Credit: Kiepenheuer & Witsch 這書名叫《親愛的牛津劍橋——給英格蘭的情書》(Dear Oxbridge: Liebesbrief an England),作者叫妮莉 (Nele Pollatschek),是位剛從牛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畢業的德國女生。
」她說脫歐公投勝出後,不時遇到英國人對她道歉,說英國應留在歐盟。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This is what a 30 year old doctor of philosophy looks like. (Yes that is settlers. I passed my viva and then I got longest road, while discussing the various merits of all Star Trek shows, cause thats the kind of badass I am. Not in frame: sushi and lovely, lovely friends) A post shared by Nele Pollatschek (@nele.pollatschek) on Nov 30, 2018 at 5:59am PST 妮莉憶起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後,她有次到停車場泊車,卻沒有英鎊零錢在身。
他說:「我們英國人向你們道歉才對,因為這些一個愚蠢和令人尷尬的決定。只是他們貪慕名氣考了進來,後來才發現自己根本選錯地方。因為香港文化深受英國影響,對英國人有其一套體驗和看法。妮莉說這令她想起英國小說《無名的裘德》 (Jude the Obscure),主角一心想考進名牌大學,成為上流社會一分子,最後卻精神崩潰。
我想,妮莉應該會想與香港人交流,因為這個東方都會與英國有密切淵源。有本藍色封面的德文書吸引了我的注意,於是我坐下靜讀了一會。
妮莉說到在英生活多年,除了讀書外,每天常常做的,就是上網檢查英鎊對歐元的匯價。她形容住在這些冬天時冰冷的房子,有如露營一般。
當英鎊上升,就表示她要自付更多的金錢和貸款,來補貼學費和生活費。這位英國文學學者也憶起十多年前來英升學時的二三事。